想到這個題目時,我自己都有些被驚到。 因為很容易招罵。
人們都在講貧富分化問題,你說要安撫企業家的心,他們已經有那么多財富,你還覺得不滿足嗎?
對企業家理論頗有研究的劉鶴先生曾說,“經濟的真正動力階層在于企業家,他們把新的思想、新的技術,通過新的組織形式和新的制度投入市場,并且不斷地開拓市場,這樣使得經濟得以發展。”
他呼吁,“中國應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給其以應有的回報,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企業家階層?!?/span>
他還說,具有識別功能、融資功能、構造股權結構和進行好的制度安排這三大功能的風險投資家也是企業家。
無論從政策還是學理上,安撫企業家的心,這個命題一點沒錯。
我為什么提出“像扶貧一樣”呢?
因為十八大以來,扶貧是中國發展的全局性戰略之一,中央國務院有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從上到下高度一致,目標明確,部署細密,措施到位,執行力強。沒有人說一個“不”字。
扶貧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為將扶貧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黨的重要使命,所以上上下下沒有雜音雜念,沒有說一套做一套,而是真抓實干,貫徹到底。
回到企業家,方方面面是不是已經真正形成統一認識了?
從招商引資看,各地的認識應該是統一的,但要說關心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也是社會主義發展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恐怕很多人就會有猶豫,不敢像講扶貧那樣理直氣壯。
其實,我國憲法規定,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受中國法律的保護。
可見,各種類型企業的企業家,只要守法經營,都是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相融的。他們完全應該很安全、很安心地從事經濟活動,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并獲得應有的管理收益和資本收益。
安撫企業家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中美之間的摩擦加劇,中國必須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而持久戰拼的是綜合國力和人民的團結一心,這就要求我們的經濟不能停擺,生產力不能下降,創新不能止步,國力不能衰退,經濟要更有韌性,爭取發展得更好。
誰是創新主體和經濟新動能的挖掘者、激發者?是企業家。如果企業家心散了,中國經濟前途堪憂。
我提出“像扶貧一樣安扶企業家的心”,是希望從本質上,從戰略上,增強全社會對企業家的認識。
為什么要安撫企業家的心? 我想到五個理由。
1、企業家的作用很大。
中國有1.23億戶市場主體,其中企業3858萬戶,個體工商戶8261萬戶。 他們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
民營經濟更是具有“56789”的特征。 在所有市場主體中,企業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企業是脆弱的物種。
很多人一想到企業家,就會想到實力雄厚財富滾滾。其實,企業往往九死一生,朝不保夕,充滿了不確定性。
關于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有說是3.9年,有說是2.4年,不明出處,很難采信。
我能找到的官方權威報告是原國家工商總局2013年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據此報告,截至2012年底,全國1322.54萬戶內資企業中,生存時間五年以下的占企業總量的接近一半(49.4%);
企業五年累計消亡三成以上;近五年退出市場的企業平均壽命為6.09年,壽命在五年以內的接近六成。
我認為這些數據偏樂觀,因為報告定義的“退出市場”是指被工商吊銷營業執照或到工商部門注銷掉營業執照,而不少企業其實是名存實亡。
當然,企業和人不同,企業“死”了以后企業家還可以從頭再來,但從總體上說,辦企業失敗率很高。
3、企業家是一種危職業。
一方面是身體心理上的
企業家要面臨外部市場、社交和內部生產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對身心健康的透支很大,幸福感并不高。
企業高管級別越高,健康狀況越差,97.5%的企業家至少檢出一項指標異常,近60%的企業家檢出了5項及以上指標異常。
近年來,企業家更在意自己的身體,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情況應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是人身安全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企業家犯罪預防研究中心調查,企業家犯罪規模較前幾年明顯上升,在2292人的企業家犯罪中,共涉及84個具體罪名
其中國有企業家的高頻率罪名為:受賄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
民營企業家的高頻率罪名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單位行賄罪,職務侵占罪,合同詐騙罪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家是刑事犯罪的高發群體,特別是在融資方面。
但近年來,很多大型企業的企業家也紛紛出事。 2019年有93家上市公司卷入刑事案件,其中41家上市公司關聯主體涉嫌構成刑事犯罪,20位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或董事長陷入刑事追責程序,包括集資類犯罪、職務類犯罪、經營類犯罪、證券類犯罪等等。
以往很多企業家對合規的關注往往是在民商事法律風險方面,較少關注“刑事合規”問題。 一些企業家總覺得企業出了點問題,罰點款、走走關系就能解決,其實大量經濟活動的合規要求都有刑事方面的法律規定,弄不好就要判刑坐牢。
5、企業家內心充滿糾結。
一方面,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機遇和發展機會,是全球最佳的創業創富熱土之一;
另一方面,在轉型轉軌、政策變動頻繁、公權力強勢、行政性干預名目繁多、非公經濟存在很多天生的不公平等等背景下,很多企業家行為都是不情愿的、扭曲的、被迫的。
比如只能掛靠某些部門才能進入某些行業,交牌照費,尋租;有些行為是不如此就很難生存的,如稅費太高不得不逃。
很多企業家有了困難也不敢對外面說,說了官員就不愿意再來,銀行就開始抽貸。企業家表面風光,很多是做給外面看的,內心往往是千般糾結萬般苦。
對上述提到的情況,中央高層是非常清楚的,在民營企業座談會講話指出,我們出臺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實不好、效果不彰,在平等保護產權、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有些政策制定過程中前期調研不夠,沒有充分聽取企業意見,沒有給企業留出必要的適應調整期;
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過程中,有的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惜貸不敢貸甚至直接抽貸斷貸;
對一些民營企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處理,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
這次講話之后,最高法、最高檢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三個慎重,慎重采取拘留、逮捕等人身強制措施,慎重查封扣押凍結涉案非公有制企業財產,慎重發布非公有制企業案件的新聞信息。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心作用。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問了自己熟悉的一些優秀企業家,你們現在最擔心的是什么?
從外部環境說,他們最擔心中美脫鉤,全球化倒退,經濟下滑,改革開放逆行,社會不穩定、民粹化情緒波及到企業家身上。
從營造企業家健康發展的環境的角度,他們普遍認為,中國營商環境的改進是明顯的,特別是在長三角、珠三角和近年發展較快的一些中心城市。
他們并沒有更多要求,只希望政策穩定、政府說到做到、企業不被干預就好了。
我還看了201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的發言摘登:
有的企業家說,希望加大力度,讓“有恒產者有恒心”真正成為所有民營企業家的定心丸;
有的說,第一條一定是安全,企業和企業家生命財產的安全問題、業務正常運營的安全問題;
有的說,最根本的是兩條,一是產權保護,二是民營企業家的權益保護,要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防止將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讓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
綜上所述,中國優秀企業家更關心的是世界和中國的走向問題,而更廣泛的企業家群體,除了關心這些,還關心產權安全、人身安全和經營安全。
我一向倡導誠信經營、正道光明的企業家精神,企業觸犯法律,當然要依法辦事,但相當多問題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歷史性地理解。
一通抓人凍結資產,一個企業就完了,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示范性,會讓更多人心里不安,甚至心驚肉跳,寧可做少一點,或者移民轉換身份圖個安全。
當前的中國經濟,既表現出強大的韌性同時也有相當的壓力,展望未來,形勢會更加嚴峻和復雜。
時代需要廣大的市場主體特別是企業家牢牢樹立堅韌的意志和對國家民族深切的責任感。
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造就了宏闊的中國企業家群體,越是滄海橫流,越是展現企業家精神的時候。
時代需要中國企業家臨危不亂,危中見機,自我超越,開辟新局。
但中國企業家要完成新時代的使命,有一個前提,就是讓他們“吃下定心丸、安心謀發展”。
多年前有一位首富榜上的企業家對我說:“你覺得我成功嗎?我只要深夜躺在床上,想到那些讓我生厭卻又不得不面對和賠笑的面孔,就覺得毫無成功可言?!?/span>
每個人心里深處最渴望的情感,就是平等和尊重。
正和島創始人劉東華在《中國企業家》擔任社長時曾說,所有成功的企業家,內心都結滿了厚厚的繭子。
當此時刻,讓我們像扶貧一樣安扶這些結滿繭子的心吧。不用更多的政策傾斜,就只要真正的平等、公平和尊重。
將心比心,中國企業家也一定不會辜負這個需要他們更加前行和奮斗,而不是后退和躲閃的時代。